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东方文薈】夜阑臥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征程:地下组织新盟简史》简评

 作者: 何启才


自1989年马来亚共產党(马共)、马来西亚政府及泰国政府签署三 方和平协议后,有关马共的內幕和事件也逐渐被公开。和平协议签署迄今已有25年,市面也出版了许多与马共相关的书籍,包括由马共参与者书写的回忆录或相关 作品。这些著作不但使读者重返「歷史场景」,同时也填补了马来西亚近代史中许多空白或灰色的地带。

由前马共成员创立的「21世纪出版 社」,在近几年大量出版了有关马共歷史及马共文学的系列作品,可见该出版社有意为马共歷史的决心与抱负,企图以「我方的歷史」抗衡国家/主流的歷史观。纵 是如此,马共本身的歷史书写仍然未臻完善。这里所提及的不足,乃指当前马共史的出版和书写主要集中在马共的发展主线和事件的铺陈,时而指摘国家对于左派人 士之残害或强调武装斗爭的正当性之余,反而忽略了许多值得我们记述和研究的副线发展,例如:马共的外围地下组织、民运力量、参与者心理歷程和思想发展等 等。这些主线外的歷史,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反而影响了马共各个不同时期的斗爭路线和发展模式,同时也扮演了让马共得以长期进行斗爭的重要角色。

上 述所指的副线发展,因为史料的闕如,又或者当事人没有意识他们扮演角色之重要性,致使当前的马共歷史无法呈现完整之面貌。因此,由铁疆撰写、陈剑主编的 《风雨征程:地下组织新盟简史》之出版,无疑为马共的歷史书写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也补充了当前马共史中所欠缺的地下组织之史料。更为可贵的是, 《风雨征程》乃第一本有关马来西亚左翼地下组织的著作,为后人留下了新盟这个地下组织从成立到结束的重要记录。

马共的地下组织

马 共自1930年成立以来,其组织及活动向来都是「非法」进行的(除了1945-1948年期间获得英国殖民地政府给予合法地位外)。因此,作为一个没有取 得合法地位的政党,马共在发展党务、传播革命精神等方面就面临诸多阻挠。为此,马共通过各种方式,如组织运动、动员群眾或发展外围地下组织,企图突破有关 当局的种种限制並扩大其影响力。

据瞭解,马新一带最早出现的共產党地下组织,应是在1928-1934年期间活跃的工人组织,如「赤色工 会」、「赤色救济会」等。(註)这些组织和马共(或马共的前身——南洋共產党)一样都是秘密运作,属于由马共领导的严密性工人组织,其成员多为各行各业的 工友。地下工会的组织不但受到工友和群眾拥戴,它们的反资本和反殖斗爭也取得不俗的成果。雪兰莪州煤炭山工人于1937年的大罢工事件可说是地下工会的 「代表」之一。

左翼政治运动激化

此后,自二战期间至战后,马共的外围地下组织也逐渐 增多。1960年代「马来西亚计划」推出后不但遭到国內左翼组织的抗议,同时也激化了境內(马来半岛)和境外(沙巴、砂拉越、汶莱、印度尼西亚)的左翼政 治运动,导致马来西亚政府加紧对左派势力的镇压,尤其是1969年「5·13」事件爆发以后,更促成了在马新境內不下数十个地下组织的紧密成立。这些地下 组织的规模不一,其中以马来亚民族解放阵线(解阵)的规模最大,高峰时期约有会员1600多名;马来亚新民主青年同盟(新青盟)约有800多人,而马来亚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盟(新盟)则有约500人参与。

铁疆乃是新盟的创建人之一。新盟于1973年1月1日在柔佛州峇株巴辖宣告成立,其成立 主要目的是为了准备支援马共的革命武装斗爭。新盟的歷史可以追溯自1950年代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解盟)的时期,其前身乃解盟柔中分盟华侨中学的学习小 组。后来,因马共南马局书记何浪于1958年投降后,导致许多解盟成员被逮捕,柔中分盟也因此被摧毁。无论如何,逃过被逮捕的前解盟成员仍积极在峇株巴辖 华中负责学运的工作,並酝酿筹组新组织——「新盟」。

新盟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柔佛州,但也在马六甲和吉隆坡活动和组织群眾。知道新盟的 人並不多,更多时候很容易將之和新青盟(马来亚新民主青年同盟)混淆。这除了因为两者的名称相近,以及活动的地区重叠运作(柔佛、新加坡)外,或多或少也 和马共部队因肃反扩大化而分裂有关。因为肃反事件,马共边区的二区脱离北马局与中央,並于1983年与另一分裂出来的马共派系(革命派)建立了「马来西亚 共產党」(马西共)。

新盟成立后,首要的任务便是积极寻找马共党军以接受马共的领导。其实,不单单是新盟,1968年成立的地下组织如解 阵,也是在成立后便主动要和马共建立关係以接受其领导。地下组织企图寻回马共的领导,主要的原因是马共自1950年代北撤至马泰边境並在边区建立根据地 后,因为曾经採取「精兵简政、偃旗息鼓」的退伍政策,加上马来亚军方严守边区以及有效的剿共策略,导致留守马来亚境內的民运和处在边区的马共失去了联繫。 无论如何,马共很快就纠正该消极的政策,並颁布「將武装斗爭进行到底」的《新方针》路线。1968年,马共发出號召准备挥军南下,此举促使境內自发性成立 的地下组织(如解阵、新盟等)做好了支援武装斗爭的准备,同时也积极查访马共党军的下落以求连线。新盟最后成功与马共二区接线,唯当时的二区已从中央脱 离,並成立了马共(马列派)及其后的马西共。因此,新盟就被纳入成为马西共的一份子。至于新青盟,乃属于马共(中央)的地下组织。

和解后的马共成员

根 据《风雨征程》书中的记述,当时的新盟成员前后共达500多人,其中有155名新盟同志上队,积极投身武装斗爭。关于新盟如何寻回马共党军领导,以及如何 派员上队的过程,铁疆在书里皆有详细的记载。通过这样的记载,说明了地下组织如何適时提供马共最基本的补给和支援马共向南挺进的武装斗爭策略。同时,也让 我们理解地下组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即延续了马共武装斗爭的使命至1989年(马西共的武装斗爭进行至1987年)。

铁疆记述的文字虽 然只有79页(全书116页,含编者序文、附录和歷史图片),却很有深度地交代了地下组织新盟的过去,包括作者对于马西共的客观评价。个人认为,如果对马 共歷史不甚瞭解,或对国家独立建国印象只停留在主流歷史层面的话,《风雨征程——地下组织新盟简史》作为一本记录马来西亚共產主义地下运动的著作,並不是 一本容易阅读和理解的书。因此,建议有兴趣阅读此书者可以挑选陈平的《我方的歷史》、张佐的《我的半世纪》、全仲仁的《马共內部风暴》、21世纪出版社编 的《马共文集》(目前已出版了七辑)等书比较阅读,或许还可读出一些契合或矛盾的部分,间中也可增添读史之乐趣。

此外,《风雨征程》除了 是作者对于新盟歷史的「现身说法」外,主编陈剑的序文〈从隱蔽战线到武装斗爭〉和书末的附录也是值得一读的文献。陈剑在序文中除了对铁疆的《风雨征程》做 评述外,也简单介绍了马来(西)亚共產主义运动下外围地下组织的发展概况,同时也分析了马来(西)亚隱蔽战线(即地下组织)的特点和优劣之处,让读者在阅 读新盟的歷史时更能容易理解复杂的歷史场景。

铁疆在《风雨征程》的后记中如此写道:「重温歷史,不无意义。常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 然我们的斗爭最终没有成功,但同志们的斗爭勇气,英勇表现以及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始终歷歷在目,鼓舞人心。……」在和解回马以后,许多前马共成员经 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投身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或者参与了马来西亚民主化的过程。因此,虽然新盟的斗爭未能成功,但是,斗爭过程中所培养出 来的精神,相信会引领这些歷史参与者继续为塑造理想的社会而努力。(原刊《学文》第五期)

註: 根据21世纪出版社的资料內容,早期的工人组织也叫作地下工会,为共產党绝对严密性的地下组织之一。地下工会的活跃时期约在1928年至1936年。(参 见:21世纪出版社编:《战前地下斗爭时期——资料增补(总第一、二辑之增补本)》,吉隆坡:21世纪出版社,页3。)另外,华玲和谈的马共代表陈田的 〈马来亚共產党史料(1930-1962)〉一文中,也提及1930年至1935年间,马共领导的秘密组织有:赤色工会、赤色救济会、共產主义青年团和普 联(左联)。其中,赤色工会和赤色救济会比较受工人和群眾拥护。(参见:林雁、贺巾、文羽山编撰:《华玲和谈马共代表陈田纪念文集》,雪兰莪:策略资讯研 究中心,页8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