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星期三

建构歷史拨乱反正──反击巫统史观 (转载)

上週谈「巫统史观」下的教科书,反映了政治权力对国家歷史的扭曲和詮释;华人社会一度把希望寄托在与巫统比肩,党员百万的马华公会,然而,马 华建党66年非但没有书写歷史,反而与华社渐行渐远。308、505两届大选把前人打下的江山几乎败光,连带自己的建党先贤功绩都保不住了。
马华不满党元老王保尼名字不列小学教科书的建国伟人榜,教育部长也很直率地回应,小学教科书没错,王保尼不是科博委员会(Cobbold Commission)主要领袖。至此,小学课本不改了,马华闹了一阵,无功而返,继续沉沦。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史,更不知如何正衣冠、知兴替,更不知如何与外族交流。寻常百姓为三餐奔波,无法强求读史读诗;强调终身学习,要当民族先锋, 创办大学、建有党校、党员百万之纯华人政党,何以连一本像样的《马华党史》都没有?建党伟人、国之大老敦陈禎禄的纪念馆,迄今也未见一瓦。
马华已是政府的一员,要求政府建立「陈禎禄纪念馆」尚且如此,其他更浩大之文化工程,也就不必再提了。至于雪兰州之华人文化中心,经歷两届大选尚且在空中楼阁,当然也是政治问题。
就在马华为王保尼请命不成之时,巫统宜力国会议员哈斯布拉建议政府在霹雳宜力兴建一间「共產党博物馆」(museum komunis),避免下一代被误导,以为共產党对国家独立有贡献云云。华人社会当然不必跟著巫统小咖起舞,我们对马共与左翼的看法也不必围绕著官方的那 一套巫统党国「官方意识型態」,但要拨乱反正,就得拿出像样的作品,例如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书写自己的建国史。而且,还要译成英文和马来文,让不同文化的 人们明白,也和官方歷史交锋,破除官方塑造的神话与偏见。
华人社会无法寄望政党主动修史建馆,唯有从旁杀出,自掏腰包,庄敬自强。就博物馆和文化馆的层面,全马各地都有一些小型的华人文物馆,如檳城的韩江 华人文化馆、吉隆坡的陈嘉庚纪念馆、马六甲的郑和馆等,但没有一间「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始终美中不足,也无法完整的呈献华人在大马的史跡与贡献。
美国华人占全美总人口不过区区1.2%,民间有识之士亦有感先贤之功,並冀望后人明白华人在美国之奋斗,遂建「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MOCA) www.mocanyc.org/)以资纪念,迄今35年。
大马华人人口佔全马24.5%之鉅,达700万人,並称第二大族;政治上华人当然举足轻重,经济上更贡献了最多的税捐,推动大马进步。然而,全马並 没有一家「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箇中原因,当然是巫统史观之害;但华人民间不乏资金人才,政府不建,民间也巍然不动,才是咄咄怪事。若说过去敏感云云, 如今时移势易,再踟躕不前,就错过时机了。华总的华人文物馆之设是否达標,有待观察。
从英国人巴素那一本《马来亚华人史》迄今,坊间迄今仍然没有一本通史式的「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左翼史」甚至「马共通史」。有些青年学子,甚至文艺界人士只能从网上半调子的「面书歷史学家」胡扯的「大马歷史」中吸取资讯,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因此,华社更应及时出版一本可信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以昭大信,启蒙后世,並与巫统史观抗衡,公正地书写华人在这个国家的贡献。
上週谈「巫统史观」下的教科书,反映了政治权力对国家歷史的扭曲和詮释;华人社会一度把希望寄托在与巫统比肩,党员百万的马华公会,然而,马 华建党66年非但没有书写歷史,反而与华社渐行渐远。308、505两届大选把前人打下的江山几乎败光,连带自己的建党先贤功绩都保不住了。
马华不满党元老王保尼名字不列小学教科书的建国伟人榜,教育部长也很直率地回应,小学教科书没错,王保尼不是科博委员会(Cobbold Commission)主要领袖。至此,小学课本不改了,马华闹了一阵,无功而返,继续沉沦。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史,更不知如何正衣冠、知兴替,更不知如何与外族交流。寻常百姓为三餐奔波,无法强求读史读诗;强调终身学习,要当民族先锋, 创办大学、建有党校、党员百万之纯华人政党,何以连一本像样的《马华党史》都没有?建党伟人、国之大老敦陈禎禄的纪念馆,迄今也未见一瓦。
马华已是政府的一员,要求政府建立「陈禎禄纪念馆」尚且如此,其他更浩大之文化工程,也就不必再提了。至于雪兰州之华人文化中心,经歷两届大选尚且在空中楼阁,当然也是政治问题。
就在马华为王保尼请命不成之时,巫统宜力国会议员哈斯布拉建议政府在霹雳宜力兴建一间「共產党博物馆」(museum komunis),避免下一代被误导,以为共產党对国家独立有贡献云云。华人社会当然不必跟著巫统小咖起舞,我们对马共与左翼的看法也不必围绕著官方的那 一套巫统党国「官方意识型態」,但要拨乱反正,就得拿出像样的作品,例如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书写自己的建国史。而且,还要译成英文和马来文,让不同文化的 人们明白,也和官方歷史交锋,破除官方塑造的神话与偏见。
华人社会无法寄望政党主动修史建馆,唯有从旁杀出,自掏腰包,庄敬自强。就博物馆和文化馆的层面,全马各地都有一些小型的华人文物馆,如檳城的韩江 华人文化馆、吉隆坡的陈嘉庚纪念馆、马六甲的郑和馆等,但没有一间「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始终美中不足,也无法完整的呈献华人在大马的史跡与贡献。
美国华人占全美总人口不过区区1.2%,民间有识之士亦有感先贤之功,並冀望后人明白华人在美国之奋斗,遂建「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MOCA) www.mocanyc.org/)以资纪念,迄今35年。
大马华人人口佔全马24.5%之鉅,达700万人,並称第二大族;政治上华人当然举足轻重,经济上更贡献了最多的税捐,推动大马进步。然而,全马並 没有一家「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箇中原因,当然是巫统史观之害;但华人民间不乏资金人才,政府不建,民间也巍然不动,才是咄咄怪事。若说过去敏感云云, 如今时移势易,再踟躕不前,就错过时机了。华总的华人文物馆之设是否达標,有待观察。
从英国人巴素那一本《马来亚华人史》迄今,坊间迄今仍然没有一本通史式的「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左翼史」甚至「马共通史」。有些青年学子,甚至文艺界人士只能从网上半调子的「面书歷史学家」胡扯的「大马歷史」中吸取资讯,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因此,华社更应及时出版一本可信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以昭大信,启蒙后世,並与巫统史观抗衡,公正地书写华人在这个国家的贡献。

 原稿: 东方日报 (07/12/201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