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頻聽電台和報章說到「15Malaysia短片」,今天看了其中一部短片《Meter》,頗有感觸。
《Meter》結束前是Taxi司機凱里送黃明志一枝、兩枝、三枝馬來短劍(Keris),那刻讓人感覺多麼本土化、多麼和諧的交融啊!原本「敏感」的短劍,在各族平常的生活里卻成為相敬的禮尚往來。
在我國送人刀劍或許沒什麼事,但在別的國家就得謹慎了。記得十多年前在法國見供應商總裁,我特把國產錫製品做的相架和開信刀當禮品,而老外很習慣在吃晚餐時當場打開以示尊重。
「Albert,以後你們可要留意,一般法國(歐洲)人文化,送刀劍此類東西是表示分離或斷絕往來。」亞太總監在旁很認真的提醒我。
「爸,記得用公匙(公筷),這里頭有豬肉。」晚餐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提醒,因為我家女傭是印尼回教徒。孩子們高度敏感並尊重他人的宗教文化習慣,令我讚賞。其實瞭解和接受文化差異應從自身家庭日常生活開始,從學校開始,從公司企業開始。
「我們和馬來同胞交往時,往往不肯花一點時間去學習瞭解他們稱呼周圍人的特定用語。其實,馬來同胞是深懂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民族,而且在生活中完全落實。例如『你』這個字,在馬來社會,就很講究。
『Awak』、『Engkau』、『Kamu』只能對同輩和晚輩使用,對前輩、上級、老師等,都有特定稱呼方式。不瞭解或不重視這些禮節,就很難和馬來同胞建立密切的關係。」培風獨中賴校長很認真地說到。
「中國當局在處理種族宗教方面很用心,也高度敏感慎重。記得前年是亥(豬)年,中國報章等媒體在春節前數個月就傳達領導人呼籲民眾尊敬他族宗教,別在一些場所張貼豬的像等。」老林這麼說。
各族新年佳節又快到了,我們應在日常的生活中瞭解和包容友族的文化宗教差異。而各源流的領導們此刻應謹言慎行,並積極推動各種促進和諧的活動,為多元的一個馬來西亞共同努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