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7日星期四

转念!让生命更丰盛系列文章(二十九)

母親──化蛾或彩蝶?

猶記得,農歷年初二那晚約莫七點多鐘,突然間從大門外飛來了一只“彩蝶”。是蛾還是蝶,至今我們還是搞不清楚,蠻大的一只,而且五顏六色。若說是蛾,據說蛾是灰黑加白色;若說是蝶,為何卻在晚間造訪?它飛得很自然,很自在,從太太和我的頭上飛過,也繞著靠近飯桌的牆壁飛舞;一陣子又停歇在飯桌旁的櫥頂。這罕見的彩蛾/彩蝶,莫非是母親您──來探望親人,繼續關懷,繼續愛護?

太太和我並非迷信之輩,但兩人卻異口同聲地說:“可能是母親來看我們呀!”我倆閃閃眼睛,內心又驚又快慰!于是及時告知兩個在樓上的大瓜(大女兒和大兒子),也拉著小兒走到飯桌旁觀望。小兒從小就由他的婆婆(家母)帶大,四歲那年婆婆去世。

“哦,很漂亮呵!”小兒很高興而有點疑惑的喊道。

“阿媽向來都喜歡打扮得美美的。”我向小兒敘述,腦海中追憶媽媽生前打扮的模樣。彩蛾就這樣度過一晚。

第二天,一群好友陸陸續續登門拜年。在鬧騰騰的氣氛中,彩蛾又出現了。它比昨晚更精神奕奕,在客廳回旋,然后飛到我身邊,貼在我的手上一陣子,在我的頭上轉了一圈又徐徐的從另一個門口飛出去了。我心裡想:“相信媽媽知悉孩兒有友人關懷和愛護,一切都安好而放下心走了吧。”

媽媽,您飛向何方?又何日再回來?這景象說來有點玄,信也好,不信也罷,或者純屬巧合吧!總之,彩蝶的造訪,使我回憶起一段母愛親情的往事,再一次讓我深刻體認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傷痛,但真正關鍵及有意義的還是親人健在時,我們是否珍惜相處日子?很多時侯人生沒有第二次彩排的機會。

印象中和母親相聚的日子甚少。我生長在漁村,四歲時,父親因操勞過度氣喘而死,我們一家八口也各奔東西。八歲那年,我從漁村轉校到關丹中菁小學念二年級,每天都依偎在媽媽身旁。那僅有的九個月相聚,真是畢生難忘。母親每天騎著腳踏車載我。有時我坐在腳踏車后面的畚箕,有時則坐在前面的鐵杆上。我們就如此無數次的穿過膠林,在泥濘的小徑上奔馳,往她外公的菜園去幫忙養豬、養雞,也協助鋤草。每當聽到雞寮的母雞咯咯叫,媽媽便把我拉起來,拿著還熱的蛋,在蛋殼上弄個小孔,叫我張開嘴巴,然后將蛋倒進我的口,說這樣趁熱吞下會很補。母親的關愛,讓人回想起來就感覺到溫暖。

記得誠信兄曾經向我透露他個人的深刻醒悟。他從中學開始便非常活躍,爸爸一直是他的指路明燈。父親過世后,他內心始終非常惦念,偶爾獨處時甚至不禁落淚,而媽媽晚年也有病在身。為了讓媽媽更為健壯,他決定親自帶媽媽到中國和台灣去看病。像他這樣的現代成功人士,平時非常忙碌,錢不是問題,但卻要有很大的決心,才能暫時放下工作和活動,騰出六天的時間帶母親出遠門,和母親日夜相處。

“這次帶媽媽出國醫病,跟她說了很多很多話。原來從先修班畢業,出國十年,回國創業又十年,甚少和媽媽如此貼心,面對面談這么多。我想這段日子以來,媽媽其實很想跟孩子好好交談,只是我沒有覺察而已。”剛從國外回來,誠信有很深的感觸,話語中顯露一份少有的歉疚。“是呵,我真正給予母親的關懷恐怕也不足……。”我頗有同感的回應。

其實,人生在世,我們經常將許多東西視為理所當然,所謂的真情,常常只是掛在口中。誠如游伯龍老師所說:“你的父母親不是屬于你的;你的孩子、朋友、愛人、上司、員工和客戶……都不是屬于你的,除非你有真正放下感情,騰出足夠的時間去關懷和欣賞他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