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6日星期三

转念!让生命更丰盛系列文章(序二)

先器識而後文章

陳怡安

與春發兄結緣,當有十年了吧!十年的時序不短,但相互來往的機緣,只能以“淡如水”來形容了。然而,幾回的際遇和相處,不論是彼此間的對話,或聽他與他的同仁、友人間的談話,或在高爾夫球場揮杆間的“放浪形骸”,或引領群友遊歷景點名勝,或傾聽他經營事業的哲學理念,或共餐中似喧嚷的無所不談。一以貫之,刻印在我腦海中的“這個人”,是由開朗積極、樂觀進取、幽默睿智、豪邁瀟灑,以及熱情誠懇所堆砌而成的。

如今,拜讀了他這幾年來,連續在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發表的散文集錦,我立即想起了古代智者評斷文章的挈領標準:“先器識而後文章”。這本文集,果然文如其人!其文氣所洋溢出來的真性情,恰如其名,像春風之綠大地,又可萌發萬紫千紅。我願把一些讀後的感受分享出來,一面當作我對他這一顆靈魂的欣賞,一面也表達我對馬來西亞華人血液裡“中華情”的誠摯懷感。

有人曾問孔子:“為什麼您老有那麼多的才華和能力呢?”他回答說:“這恐怕是因為我少年時生活在貧賤的環境所因緣的吧!像生活上所必要照應的小事,別人也許會不屑一顧的事,我也做、也為呀!”我們都知孔聖人七歲喪父,而春發兄四歲就失怙。我可以想像在漁村的保守華人文化社會裡,年輕的寡母會遭受何等的冷落眼光和心理壓力。六個年幼的小孩待養,除了隻身的體力本能外,一個不識字的女子,她的生命負擔會有多重啊!春發在五歲後,不得已便得寄養在他人家裡;九歲開始,儘管鄧伯父與鄺伯母家人待他“恩重如山”、“視為己出”,但想想,那顆小小的心靈,無爹娘照應,離鄉背井,在另一種環境中過活的情境,疏離的落寞與親情的思念,孤零的心情與手足的希盼,如此的身世,要花多少的生命力氣,鼓舞自己與新環境、父母雙全的新同儕相處?

然而這段生存深沉的厄逆遭遇,似不曾在他的文章和人格情狀中表露。我聞不到任何的哀傷、怨懟、憤恨,或嫉俗;相對地,他字裡行間,處處流露著愛人、感恩、友誼、寬容、平等和激勵的人文價值。人性在他的生命體悟中,可在一念之間,轉黑暗灰晦為點點光明。他的確幾經無數寒徹骨的襲擊,於是如今聞得梅花處處撲鼻香。

或許,我可以稍稍再往深一層引介他文中所揭櫫的這等人文價值,而這些價值,不是抽象的說理概念,卻是他踐行出來的生命信仰。也正因是實踐出來的,所以才會溫馨感人!

首先是“愛家”。家,就是他的重心。他的事業,當然是他生命自我完成的具體表現,但促使其表現的源頭活水,是泉湧於對家的關懷和經營。很象徵地說,星期天,就是他的“禮拜天”,他總是行禮如儀地與太太一道上巴剎吃早餐、買菜(其中必有雞蛋,我認為)。他的掌上明珠江岩睡到中午;老二川陽,則當“護衛”,經常陪同他們上菜場;老三圳宇,沉湎在籃球場。他倆夫妻閒坐魚池旁,品茗各種名茶。從讓他夫人為其“染髮”中,表露了鶼鰈之情深,更令他思慮起“家”的、“親情”的、長長久久的意義和價值。他且藉“化蛾或彩蝶”,思念與感恩母親;藉“遭了!媽媽的語氣又畫上句點”的幽默,來提醒夫妻的爭吵是稀鬆平常的,但敞開的對話,則是共修的態度;從女兒的“派錢”,呈露了他對子女教育的用心,讓子女能獨立自主、珍惜自立和勞力,卻不可吝嗇,而知分享回饋。也因自己珍愛家庭的這種不言之教,他深信,孩子以後也會有各自的美好家庭生活。從小失落的,他無哀無怨,卻知母親的苦衷,而細細綿綿地把母子的情懷,維繫在他的夫妻恩愛裡,並也正綿綿長長地緊繫著,也心傳給自己的下一代。

其次,在他的生命深根處,含藏了,也隨時流露出恢弘卻又細緻的人類同胞愛。他像是位傳佈生命“無不幸福”的傳道人,只要與他有緣的人,總會在遇見他時,就聽到他那朗朗上口、宣偈式的招呼:“Happy morningHappy day!”Happy這個,Happy那個!他真的能結交四海,連異地異國異族的計程車司機,在他乘坐之余,都能成為他的好嚮導、好朋友。與他有生意來往的西洋朋友,不論是澳洲人、紐西蘭人、法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及美國人,不經意的一席對話、一句話,常可成為他感興趣與瞑思的智慧,比如:“修路一定要塞車嗎?”他把自己邀來的印尼管家瑪利亞,當成自己家中重要的一員,而且此等人類同胞愛的價值踐行所及,也成為他全家人的共同價值。平時多能的瑪利亞,把煩複的家事安排得井然有序、妥貼整齊,無形中,全家人對她的依賴是“不自覺的”。一天,因無常的敲叩,瑪利亞接電得知母病告急,噩耗之驟降,震撼得令她有不能承擔的重而昏厥不醒。幾經“全家人”的扶持和急救送醫,終於在百般慰撫和祝福的機場送別中,衷心佇望她的再回來。懷念常在別離後!人去樓空,才意會得出樓的存在,原是因人在而生。原先瑪利亞一人的工作量,成為全家四人合作才安排得了的“事業”。相對的,一旦得知她的再回來,那喜悅之情,所由何來,只能意會了。人類本就可以並存、並育而相互貢獻,“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度,在相互的尊重和珍惜的同胞愛下,可以愉悅地“合而不同”呀!但基本的必要條件,則是把人當人看的這份“平等心”和“珍愛心”。人類的亂源之一,無不淵源於此心靈的墮落和迷失。

還有,作者時時抒發著一股強烈的愛國心。他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馬來西亞,有極複雜的殷切期盼,一種難說出的“恨鐵不成鋼”,卻又知“遠路不須愁日暮”,當期盼在耐心之中。對於因歷史社會發展的因緣,一時失望而別離祖國的人,他寧願親自帶領他們重新(也從心)看看昔日與今日的不同,用親身體驗的新視野,來喚醒對祖國的回歸與認同。他那浪漫的國家情愁,也表諸在“當國旗冉冉升起”時的祈願,也含藏在Malaysia Boleh的殷切期盼中。對祖國許多可以更好,但尚未稱心的意見,他不忍苛責,而化之為祈禱的虔敬,耐心又急切的許願,巴不得令全馬同胞們一起反思,一起努力,同舟協力,建設一個種族和諧、平等,充滿希望和願景的進步國家。

最後,我要點出作者那顆時時從生活、工作、際遇中,反思向上、向善的學習心。他可以從“剔牙”,反思到為人父母的文化教養;從老師遠傳打來的電話,攝取師恩的典範;可以從詩句、智語的允執,落實於自己的生命實踐裡;他不顧年齡之增長,但求“青春”源於不斷的學習和吸收,把e-mail化成了生命的e“苗”,令自己不斷活於成長之中;他從善如流,朋友一句“為何事必躬親”,令自忙碌不堪,於是他知道釋放與授權的共同發展格局;他且能為人設想,如知我好榴槤,竟想盡辦法,“萬里”迢迢送來最佳的果王!

熱情,passion,是創造生命不竭的原動力。春發的靈魂,充滿了熱情。祈願他繼續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中,再利用不時的機遇,轉念而寫出豐盛的作品。是為序。

2003106

(作者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台灣洪建全基金會顧問教授

著有《積極自我的開拓》《穩實安命》

《人生大危機》等書)

没有评论: